中國計量院赴中俄原油管道首站調研油品質量分析檢測
近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納米所專家到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中俄原油管道首站的國家石油檢測重點實驗室進行調研。
調研組一行4人參觀了國家石油檢測重點實驗室,與實驗室主管單位黑龍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和一線技術人員舉行了交流座談。雙方主要圍繞口岸實驗室在開展原油檢測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測量結果一致性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經研討,雙方初步就原油水分測量裝置、餾程測量儀、傾點測定儀、飽和蒸氣壓測定儀等儀器設備的整體性能綜合評價,完善溯源體係並提升原油及石油產品計量能力等方麵達成了合作意向。
中國計量院在原油及石油產品計量領域已經開展多項研究工作,研發了包括黏度、傾點、濁點、冷濾點、閃點在內的多種國家標準物質,建立了部分油品理化性質計量標準裝置,在研課題涉及油品水分、氧化安定性、飽和蒸氣壓、餾程、蒸發損失、有機物及元素分析等,涵蓋了原油質量檢測的大部分項目。
油品檢測
中國計量院調研專家表示,將根據此次調研獲得的信息進一步凝煉研究目標,提升原油及石油產品計量能力,更好地服務原油及油品質量的分析檢測。
拓展閱讀: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簡介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成立於1955年,隸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是國家最高的計量科學研究中心和國家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屬社會公益型科研單位。建院以來,中國計量院瞄準國際計量科學前沿,在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主要開展以下工作:
(一)開展計量科學基礎研究,以及計量技術前沿、測量理論、測量技術和量值傳遞、溯源方法的研究。
(二)開展計量管理體係和相關法規的研究、計量科學發展規劃和戰略研究,以及國家測量體係、量值傳遞和溯源體係建設的研究。
(三)研究、建立、保存、維護國家計量基準和國家計量標準,複現單位量值,研製國家重要有證標準物質。研究、建立和負責維護國家守時係統。開展量值傳遞和溯源工作。
(四)開展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的國際量值比對,實現國際等效。開展國內量值比對工作,承擔計量技術機構考核、計量標準考核和能力驗證工作,承擔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的可靠性評價工作。
(五)承擔國家質檢中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技術機構的量值溯源工作,承擔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實驗和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
(六)開展高新技術和新發展領域量值溯源體係和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開展工程計量測量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
(七)承擔相關國際建議、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研究和製修訂工作,承擔相關計量技術規範的製修訂,開展測量數據和方法的分析與驗證。
(八)開展對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的技術指導,承擔對高級計量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
(九)承擔與本院職責有關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工作。
(十)承辦總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中國計量院擁有和平裏和昌平兩個院區。其中,和平裏院區占地7.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6.1萬平方米,主要用於保存國家計量基準標準,開展量值傳遞服務。
水質檢測
中國計量院和平裏院區
昌平院區於2009年8月正式啟用,占地55.3萬平方米,現有建築麵積4.8萬平方米,側重於計量基礎前沿研究,是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基地。院區擁有一批具備隔震、恒溫、恒濕、潔淨、屏蔽等實驗環境條件的高精密測量實驗室。
中國計量院昌平院區
國家計量院作為國家最高計量科學研究中心和國家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擔負著確保國家量值統一和國際一致、保持國家最高測量能力、支撐國家發展質量提升、應對新技術革命挑戰等重要而光榮的使命。自1955年成立以來,國家計量院在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食品安全、三峽工程、航空航天、衛星導航、西氣東輸、高速鐵路和國防建設等重要領域都離不開國家計量院的支撐。正如王岐山同誌於2013年視察計量院時所說,國家計量院已經成為共和國的脊梁、是“共和國的寶貝”。
截止2017年,中國計量院在職職工1000餘人,專業技術人員7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員78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355人。192人具有博士學位,223人具有碩士學位,碩士以上人員占科技人員總數59%。
中國計量院現有國家計量基準130項,標準323項,有證標準物質1453項(一級591項,二級862項),國際計量局(BIPM)公布的國際互認的校準和測量能力1423項,國際排名第四、亞洲排名一。隨著技術能力的持續提升,中國計量院的服務水平不斷增強。2016年,中國計量院為社會提供24萬台/件儀器的量值傳遞與溯源服務。
1980年以來,中國計量院共有79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二、三等獎7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00餘項。
中國計量院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計量組織活動,作為全球十八個國家成員之一,派員擔任國際計量委員會委員,參與國際計量組織領導機構的重大決策。與美、俄、英、德、韓、日、澳等10多個國家計量院簽署雙邊或多邊科技合作協議,開展多專業、深層次、富有實效性的科技合作和人員交流,並積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和服務。
“十二五”期間,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堅持把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作為計量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加強計量基礎前沿研究,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和提升測量校準及服務能力的“三大戰略任務”;堅持把計量科技新領域建設作為服務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培育發展生物安全、能源、醫學、新材料納米、環境、民生、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服務國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堅持把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基礎建設、注重科技合作、培育骨幹人才、營造政策環境作為計量科技創新與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建設國際一流的計量科研機構、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始終作為奮鬥目標。計量院將在黨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不辱使命,開拓創新,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